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挪威的森林》

因為懶,直接從instagram那邊
把相片抄過來就算了.
是我最喜愛的一段說話.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

不知道是第幾次打開這上下兩冊的書翻讀,今次帶了這套書跟我一起出走希臘,是因為友W告訴我,村上老師是在希臘寫這本書的(後來發現原來村上在後記中有提到他是在希臘米克諾斯島(Mykonos)開始寫這本書,然後持續地寫,最後在羅馬完成,果然還是要親身經歷才會令人更有記憶).總覺得,如果可以將自己放在作者寫作時的容器之內,好像更加可以感受他把故事化成文字時的心情.當然我還不致於是因為他在希臘寫所以就選擇希臘作為旅遊的目的地,這只是湊巧而已.


忘記哪一年開始迷上村上春樹,只記得中一或中二時在圖書館偶爾拿起他的《遇上100%的女孩》打算裝裝文青,但看了幾頁就忍受不了他的寫作風格,就此作罷.後來又拿起了他的《發條鳥年代記》,而且持續了好幾次希望完成整套三本的小說,但最厲害一次也是在讀了百多頁後就放棄了.於是有好一陣子,村上春樹的小說成為我不會看的作者名單之一.奇怪的是最後的最後,我又再次拿起了他的書,是《尋羊冒險記》,一發不可收拾地看,讀完了又再繼續他其他的書,才發現這是尋羊四部曲的第三部,之前還有《聽風的歌》和《1973年的彈珠玩具》,後面有《舞.舞.舞》.人生或許就是要走了某一個階段經過了某一種歷練,才會對以前無法理解的部份有所感悟.現在書架上有一整排都是村上的書,每隔一陣子就會重新讀著他以前的作品,即使是這部寫在1986/1987年的作品,文字上完全感覺不到陳舊的味道,反而每一次讀著就會發掘到更多體會,即便是已經看了大概有十遍的《海邊的卡夫卡》也有這種感覺.

相比起尋羊系列、《海邊的卡夫卡》、《發條鳥》或《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故事性其實不算強,平淡的大學生過著靡爛的生活,身邊充斥著性格和思想歪斜的人.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單純地因為它是村上眾多作品中銷量最好的一本,覺得既然喜歡他其他作品,也就無論如何都應該要把《挪》也讀完,讀過一遍之後其實束之高閣了好長一段日子.當翻讀村上作品成為習慣時(沒辦法,他兩三年才完成一本長篇小說,讀不到他的文字又覺得糾結,於是漸漸地翻讀就成為習慣),《挪》也就逐漸也成為被翻讀的對象.雖然已經知道故事發展,但越讀得細,越能掌握角色們的思想性格,就更被當中的細節所吸引.這不止適用於《挪》一書,其他故事也發生著類似的事.第一次覺得不太好看的(尤其對於《發條鳥》),每翻讀一次就覺得故事更好看.這也是為甚麼每本小說都不停被看翻讀著.

要說《挪》到底有甚麼吸引,其實真的好難用具體的文字表達.對村上文字的喜愛,類近於形而上的傾迷,說不出原因的,就是在某個位置,對書中提到的,情景也好,角色也好,產生無可救藥的共鳴.實際上故事與自己的生活可能相差百丈遠,但不知不覺總有一些地方無法將自己抽離,文字狠狠地敲在腦袋中.這實在難以說明,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感受(我也有好朋友完全讀不了村上的書),只是,除了我之外,我身邊也有人不能自拔地愛著這個作家的作品,証明我也不算是怪咖就是了.

故事本身再重讀,正如上面所說,我繼續覺得更有趣,這倒是真的.至於在希臘看有沒有更深刻的體會呢,絕大部分的時候好像又沒有這種感覺.只有在一瞬間,在Paros的Santa Maria海灘曬得滿身通紅,然後到餐廳吃著一個過晚的午餐,朋友剛走開了,我獨個兒坐在餐廳裡,因為還有半個多小時巴士才到所以又拿出小說,忽然想到,一個香港人,處於不屬於我的希臘土地上,耳朵聽著的都是希臘文和英文,讀著台灣人翻譯的日本作家的書,那一下子真的被一種好迷失的漩渦衝擊著,正好那時大概讀到渡邊君糾纏在綠和直子之間的片段,就會想到,村上到底是抱著一份怎樣的心情建立這段故事的呢.

小說本身要說的就是這些.嗯我大概不太適合寫書評,好像都沒有談到故事的東西哈哈.題外話是,這套作品之前被拍成電影,滿心期待地去看,卻是繼《東尼瀧谷》之後的另一個失望,有點支零破碎的感覺,也不太感受到故事本身的空虛、矛盾和無奈.所以嘛,還是繼續讓村上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存在就好了.

2 則留言:

維妮 提到...

一直想閱讀村上春樹的作品!你覺得那一本是形而上的初階呢?

伊凡 提到...

讀得太多突然間要選一本都不是容易的事.我本身最喜歡的是《海邊的卡夫卡》,但有朋友說開始不久已經看不下去,如果說比較易讀,應該可以數近期的《1Q84》.反正我家幾乎有齊全部長篇小說,你有興趣下次先借《1Q84》的第一集(總共有3集)給你吧?